“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温暖民心,解决了我们的家庭困境,缓解了我的治病难题,我们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日前,涟水县涟城街道金城社区重病患者万某,面对春节慰问他的民政工作人员激动地说。类似这样的发自肺腑、充满对政府、民政部门感激之情的话语,在涟水城乡困难群众中随处都能听到,他们都说“三问”“三访”工作法,让社会救助更精准、困难群众满意度更满意。
近年来,涟水县民政局从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救助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及省市文件精神,切实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惠民生重大职责,紧扣“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精准高效”,深化改革、创新服务,促进社会救助工作持续健康、高质量开展,探索出了社会救助“三问”(问难、问情、问需)“三访”(访困难户、访左邻右舍、访镇街村居党员干部)工作法的创新路径,为全县8800户16929人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642万元,特困供养人员发放经费5038.9万元,及为因灾、因贫突发事故等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798.9万元,重大节日为困难群体发放慰问金797.8万元、衣物等折币57.01万元,全县社会救助工作呈现“措施实、成效显、亮点多”的崭新局面。
“问难”为实施精准救助打基础。深入镇(街)村(居)群众家中,了解困难群众到底有啥难,难的根源,难的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对困难群众实行精准施策、靶向救助,杜绝盲目救助,关系保、人情救、错救、漏救等不良现象发生,确保应保尽保,因救尽救。家住石湖镇低保户汤某某,一家3口人,本人离异,母亲年老多病,女儿读小学,每月仅享受政府发给的1095元低保金,日常吃喝花销、母亲用药花钱,家里除了多年前建的三间平房,电器设备早就老化,别无其他经济来源。民政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深入调研中,发现该户享受的低保补助标准较低,生活仍很困难。于是,通过走访左邻右舍,走访村(居)党员干部,走访镇街有关领导,现场会办,为该户解决实际困难。从次月起,将他家低保补差由原来的每人每月320元增加到每人每月430元,还给他家解决1300元临时救助金。县、镇两级民政部门的关心关爱,让汤某某一家人深受感动,逢人便说民政部门给他们家送来救助金,为他们家办了实事,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问情”为实施精准救助定措施。朱码街道,49岁的尿毒症患者郑某某,隔三差五血透一次,原本家庭生活较好的一家三口人,因重大疾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前不久,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和街道有关领导进村入户,对郑某某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郑某某说,他因患尿毒症,花去医疗费6万多元,花光了家庭的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边说边拿出治病的一沓沓票据,但一直没向政府求助过。在深入了解王家的困难情况后,调查人员接着走访了左邻右舍。情况明了,救助的方向有了。次日,县民政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经研究为郑某某解决6800元的临时救助金,并让街道民政部门为该户申报了最低生活保障。
“问需”为实施精准救助托底线。涟水县民政局在社会救助中将“问需”摆在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的重要位置。该县民政局和镇街民政部门,在为困难群体实施社会救助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对因病、因学、因灾、因突发事故等支出型困难家庭,突出困难群众需求,采取资金+物质+关爱服务等分层、分类、差异化、需求化、多元化救助方式,不搞一刀切,该救助资金的不发放物质,该救助物质的不发放资金,需人文关爱的适时进行关爱服务,坚持因人、因户、因需施救,顺应困难群众期盼,最大限度的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做到物质救在实处,资金用在刀刃。2024年,全县实施的城乡低保户、低保边缘家庭、特困供养、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等困难群体救助,不仅困难群众满意,而且受到社会群众广泛好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功能。
在新的一年里,涟水县民政局将继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兜好、兜牢、兜实民生基本保障底线,顺应困难群众期盼,满足困难群众需求,做到民有所难,我有所救,民有所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建立健全、不断完善红色代办,上门帮办,急事急办,部门联办等社会救助机制,今年元月,新建涟水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为困难群众提供一门受理、一站办理、部门联动、高效快捷的网上救助平台,该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建立,必将开创涟水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