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京国际官网

您的位置:葡京国际官网 >招生考试>心理辅导>详细内容

一例因内心冲突而自我贬低的学霸心理辅导案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30 09:26:44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在做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发现,内心冲突是造成心理问题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典型的内心冲突有“接近—接近”型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其中最难解决的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也叫趋避冲突。陷入这种冲突的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怎么做都不对,似乎自己跟自己作对一样,当要接近某个目的时,另一个声音却告诉自己:这样是不对的。久而久之,会对自己失望、否定,甚至自我贬低,尤其是在追求完美、对错、绝对的优秀学生中,这种冲突会更加激烈,如果自己不能及时化解,就会陷入自我否定、身心俱疲、抑郁焦虑的情绪中。本文就是辅导一个学优生小欣化解内心冲突,重建良好自我感的个体心理辅导案例。

关键词:内心冲突 自我贬低 学优生

一、问题描述

小欣有三次转学经历,现在高二,在原来的重点学校是典型的“学霸”,转学后,成绩也是班里前几名,但由于环境和人际的不适应,有些过度敏感,自我贬低。由班主任推荐前来咨询。

小欣带着一个本子前来咨询,坐下来说:我总结了六条困惑,先从第一条说起,大概的问题有:学习的困扰,自己总是记不住,怎么才能永久记住?自己总有消极信念怎么办?人际困惑:怎么可以不在意别人的话语?怎么不说脏话?怎么不成为"扛精"?如果对方是两个人,自己插进去对方就不讲话了,还有为何自己总怀念过去,觉得过去的自己才是好的?自己想成绩好社交好别人都认可自己围绕着自己,可现在自己是“社恐”,但自己想变成“社牛”!小欣几乎是一口气说完,然后不断在本上圈画,就像生怕落下了什么似的,怕第一次咨询不能完全表达明白自己一样。

成长经历:小欣是独生子女,爸爸比妈妈大8岁,妈妈是家庭主妇,爸爸常年不在家,小欣从小跟妈妈长大,受妈妈的影响比较大,在小欣的心目中,妈妈是一个追求完美,挑剔,无法超越的妈妈,妈妈大学毕业,却一直没有去工作,全身心养育孩子,从小跟自己一起学习,上个周做英语题,妈妈居然全对,还有高考真题都比自己分数高。

二、问题分析

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看,小欣的问题属于对自我的要求过高(超我太强),追求完美,所以做不到就会自我谴责。思维里有太多好坏,对错,让自己不灵活也让别人不舒服,表现为“扛精”,属于肛欲期发育不良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自我要求高来源于超我过强

“超我”的概念来自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它是相对“本我”和“自我”而言的,简单来讲,“本我”是原始的核心,也是最初始的人格,它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以追求欲望,满足欲望为目的;而“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需要考察的是我们行事是否符合现实,注意从自我开始,已经体现了个体的社会交互性;而“超我”,在佛洛伊德那里,指的是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其实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则的内化,“超我”是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

案例中的小欣超我过分强大,相应自我调整本我、超我的难度也随之提升。当自我和本我得不到满足,在现实中自我和本我像是没长大的孩子,经常做出一些很孩童的行为。但超我太强大,像是一个智者、老师、法官和过来人般的存在,会时刻提醒和教导着小欣,并且也时刻用较高的道德和理想标准监督着小欣,导致当小欣做不到完美,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时,就会责怪自己,给自己贴标签(社恐、杠精),甚至来咨询时带着记录本,提前写了满满一页自己的问题,也随时记录发现自己的问题。

2,过分追求对错是内心冲突不能整合的结果

内心冲突本身不是什么大事。每个人内心都会有许多混乱和彼此矛盾的地方,大部分内心冲突其实都没有专门得到解决的必要。比如炎炎夏日站在冰柜前,犹豫着是该喝一个软饮料还是矿泉水的你,一定不会因为这样的内心冲突而思索该如何整合自己。而需要整合的内心冲突和混乱,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这类型的内心冲突往往会对人正常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并造成一些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困境。

案例中的小欣经常问自己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样做是对的吗?在小欣的认知里,第一时间想的是对错,经常因为对错而陷入左右难为的冲突中,在冲突的分类中,主要有三种:(1)双趋冲突,又称为接近-接近型冲突,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两个的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2)双避冲突,又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两个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两个都想回避,但是只能回避一个。(3)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而小欣的冲突大部分是:趋避冲突,对同一事物既向往得到它,又想拒绝避开它,比如小欣既想社交高又怕跟人距离走的太近,既想争辩对错又怕被人不喜欢,既想上课睡觉又怕不是好学生,既想玩又怕成绩下降等等,导致小欣内心充满了不可调和的冲突。

3,人际困扰是内化了父母的关系图式

关系图式是人际关系模式在大脑中的认知表征。关系图式对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和临床心理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已经成为社会认知,精神分析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共识。在理论上,关系图式可以定义为与重要他人长期互动与交往过程中,内化形成的人际情感、动作和认知的综合性组织结构。关系图式包括了有关他人,自我认知表征和关系脚本三个亚结构。

小欣的人际困扰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建立友谊,与人关系近了自己会无意识地将其拉远,远了自己又会无意识地将其拉近。小欣与父母的互动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小欣从小跟妈妈生活在一起,跟妈妈距离很近,妈妈会事无巨细照顾小欣,而进入青春期的小欣想要独立,想跟妈妈拉开距离,但当妈妈不管自己了,她又会跟妈妈拉近;小欣跟爸爸的相处也是,从小跟爸爸关系疏远,内心想拉近跟爸爸的关系,可由于内心的不安全感,跟爸爸近一点就会感觉要拉远,所以导致小欣在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根据小欣的主诉和问题分析,确定咨询计划与目标为:短期目标:降低超我,释放本我的力量,帮助自我相对获得自由,减轻紧张敏感,大概需要7-10次咨询。长期目标: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

三、解决方案(辅导过程)

 1.帮助小欣释放压抑的本我,降低超我的高期待高要求;

帮助小欣学会适当释放自我的真实感受,引导小欣认识到对于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请不要再随意压抑。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家人进行倾诉,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对话,宣泄本我的合理情绪。本我的需求,不是错的需求,学会用正确的途径释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截取咨询一部分逐字稿来说明辅导过程:

  第四次咨询开始,小欣依然拿着一个本子走进咨询室,坐下后咨询师觉得是时候讨论拿本子的寓意了。问道:好像我们现在做咨询不需要记录了,还拿着本子是?小欣不好意思笑着说:我从教室出来做咨询,怕同学说我去干嘛了不务正业太明显了,我拿一个本子大家就以为我去问老师了。咨询师:你好像很在意他人的看法,来咨询还需要找一个理由。小欣:是的我很在意别人。最近我每天精神不太好就是因为晚上有同学点台灯学习,我就是稍微有光线就睡不着,我就只能盯着天花板,他们睡了我才睡,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回事,白天上课在说话不做作业,晚上又在点台灯学习,很不能理解。咨询师:那你有表达他们这样影响你睡觉了吗?小欣:没有,我不能说,有时候我也那样,好像他们也有权力。咨询师:那你打算怎么解决呢?小欣:不知道,解决不了,就忍着。但我很不理解他们。他们跟我不一样。我这个人很奇怪。咨询师:怎么奇怪?小欣:我既能理解他们又觉得他们不对。好像怎么样都行又不行。咨询师:刚刚你说不理解他们后面又说理解了?好像是下一秒会否定自己上一秒的感觉。小欣:是的,太对了。我就是这样一会就变,最擅长批判自己。咨询师:是的,你意识到了,下次能停下来,感受自己真实的感觉,不急于否定自己,而是确定一下哪个感觉更接近自己。小欣:好像从小我妈妈就是这样,我这样做她觉得不对,我那样做她也觉得不对,后面我就不知道该咋样了,咋样都对咋样又都不对(来访有了新的联想,说明已经领悟,能够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了)。

2.改变追求完美的错误信念和思维模式,整合内心冲突。

第一步:帮助小欣意识到并纠正错误信念:绝对完美是不存在的,谁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一个无菌环境中。所以要学会接受失误,建立现实思维(realistic thinking)。例如,设定较为切实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学会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当出现失误的时候,试着让自己容许这个错误的存在,能补救就补救,不能的话,就试着忽略它,不要让它影响之后所有过程。教会小欣可以从很小的事情开始练习:在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上写坏了一个字,不要扔掉整个本子!如果开始不能忍,试着先去撕掉那一页。慢慢地,就可以只划掉那个字,然后继续写。

第二步:用排列技术帮助小欣整合内心冲突。具体如下:

排列技术:用两张纸代表小欣的两个自己,小欣命名为“对的我”和“错的我”。先让小欣站在“对的我”的位置,感受“错的我”:错在哪里?什么感受?再让小欣站在“错的我”的位置上,感受“对的我”:什么感受?小欣说:我不能站在她两任何一个位置上,我只能站在他们中间一个点,我和他们是三角,哪个我都过不去。可以看到小欣冲突的双方完全无法整合。帮助小欣看到自己的内心对错分明,都是理智的层面,无法有感受。小欣自己领悟:原来我一直是没有感受的,我是没有心的,不用心的,难怪我说话不过脑子,我似乎懂了。然后引导小欣试着把这两个我合二为一,认识到:这两个我都是自己,自己既可能错也可能对,每件事情都有两面性,看似冲突其实是合在一起的,学着接纳和整合冲突。

3.澄清总结关系模式:现在人际的模式根源是跟父母的关系模式的体现,帮助小欣看到跟父亲的关系是受父母关系的影响。

  小欣跟妈妈的关系太过亲近黏连,父亲常年不在家,加上近两年父母关系变差,似乎父亲有了另外的“老婆”,不知道妈妈知不知道,小欣是知道的,就很不喜欢父亲,排斥父亲,觉得父亲没有任何优点,很恨父亲,甚至觉得不能跟母亲提父亲,导致小欣不知道如何把握交往的距离,跟母亲太近跟父亲又太远。帮助小欣意识到跟母亲想远跟父亲想近又不能近,是现在人际困惑的根源,需要一段时间的咨询,这个目标作为接下里长期的咨询目标。

四、效果评估

经过七次咨询辅导,小欣对自己的认识和接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死死执着于对错,也能够自我觉察了。具体表现:小欣焦虑减轻很多,不带笔和本了;当开始自我批判时,小欣能够及时喊停,肯定自己的动机,找到让自己心里舒服的办法。

班主任的反馈:小欣对自己的要求能够降低一些了,期中考试考了全班第三,能够肯定自己的成绩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觉得自己没有考过第一名就很自责,跟同学相处也自然很多,不再总跟同学去辩论对错了,可以更加积极融入到同学们中了。

五、专业反思与展望

学霸之所以被称之为学霸,一定是有原因的:异于常人的努力、超强的自控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格外明确的目标、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天分等等,然而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很多学霸在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同时,忽略了对自己内心感受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周围的家长和老师也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是非常懂事的孩子,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所以往往掉以轻心,直到有的学霸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时,才会注意到孩子可能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且会表现为思维和行为顽固化,就是俗话说的:爱钻牛角尖。

针对这类孩子的心理辅导,难点也在于如何帮助他们改变绝对的认知,调整思维模式,找回被学习填满的理性自我之外的感性自我,能够重新体验自己的感觉、释放压抑的本我、寻回久违的快乐。

而且在具体的辅导过程中发现,学霸热衷的有时候不是学习,而是思考,不断思考本身就会导致陷入“辩证循环”的模式中,容易进入对错、完美、冲突的心理困境中,帮助这些孩子从困境中出来,一方面要理解肯定他们所做的努力和成绩,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本身,有时候体验才能帮助思维脱困,这既是心理学也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作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不断成长的同修之路。

(备注:文章中的案例信息已经过保密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